「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變。」也許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,但是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確隨著時代的演進起了變化,開始至今將近百年的童軍運動,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改變,童軍活動的形貌也隨之改變。「羅浮」這個詞,在民國十三年初出現於台灣,經過了數十年,到底羅浮都做些什麼事情?這一次,我們從五年級生談起,一路走到六年級後段班,來看看那個年代的羅浮,都做了些什麼?


》五年級的羅浮
  在大學時代曾參加台大羅浮群的連怡斌團長,在與他談到羅浮時代時都做些什麼事情時,他很謙虛的表示,身為羅浮的時候,因為人在其中,其實不容易看清楚當時的全貌,所以,可能很無法客觀的闡述當年的狀況和想法,他回憶當年,有時參加童子軍總會的活動,有時也會自己三五伙伴約著就走進大自然去,他最難忘的經驗就是和伙伴相約到北勢溪拓荒,在山林裡與蜘蛛不其然的相遇,驚艷於自然造物之美,在他心中種下了日後創立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的種子。
  雖然對當年的印象有些模糊,但是連團長在言談中經常提到,羅浮是自動自發的,並不是呆呆地等人家來說要做什麼,想要有豐富充實的羅浮生活,那就自己去做一些什麼事情吧,不要拿外在環境的不足來當做藉口,他說,他們那一代的孩子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像現在這麼豐富,所以要求也不多,抱怨也比較少他非常鼓勵羅浮童軍,多出去走走,不只要做中學,更要錯中學,不要怕犯錯,因為真正犯過錯誤之後,才能夠真正知道怎麼做事是行不通的,畢竟,犯錯也是很重要一種歷程。


》六年級前段班的羅浮
  民國七零年代期,台灣經濟正在起飛,經濟狀況好轉的情形下,學生開始有餘力從事休閒活動,但當時學校裡的社團不多,喜愛從事戶外活動的學生,除了登山社之外,就是童軍團,服務性社團也尚未如今天這般蓬勃發展,將兩者結合的只有童軍團,因為供需不平衡,所以的童軍團人數比現在多,是必然的,但是,當時的學校活動非常多,幾乎每個月都有露營活動,寒暑假期間便在各種營隊中度過,也因為社團的規模足夠,可以幫忙學校從事各種服務性質的工作,和學校的互動關係也較良好,那個年代的童軍團和學校比較容易保持相輔相成的關係
  到了八零年代初期,適逢中國童子軍總會改制為人民團體,童軍活動寂靜了一段時間,到了民國八十五年才又開始舉行全國性的羅浮活動,百廢待興的當時,在幾乎完全無前例可依循的情況下,舉辦了第十次全國羅浮大會,努力貫徹青年人自主,雖然處於摸索的階段,但是羅浮的創造力也因此能夠被激發出來
  接受訪問的團長表示,雖然說,經驗和傳承在童軍運動中,經常被提及也被認為很重要,但是,因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背景,面臨的問題都不一樣,所以,羅浮其實不需要太在乎之前的人做過些什麼,重要的在屬於自己時代,走出自己的樣子。


》六年級生中段班的羅浮
  自行義時開始參加童軍運動張志平伙伴,說到他的羅浮生活,分為團內團外兩部分,團內活動就像一般的學校羅浮群,有各種的訓練活動和反哺活動,團外的部分,正好是總會十年羅浮計畫剛開始的時候,這段期間,他參與了很多總會舉辦的活動,從青年論壇,群長年會到考驗營,據他表示,就是因為在大二時代開始參與團外的活動,結識了許多伙伴,也更認識童軍活動,開闊了眼界,所以到現在,他還留在童軍運動中問到他印象最深刻的經驗,他提到民國八十六年的第一屆青年論壇,他覺得那一年的討論非常有品質,不只提出問題,還能夠針對議題討論出解決的方案,令他獲益良多。


》六年級後段班說
  杜裕昌伙伴談到羅浮生活,他說當時只給自己一個目標─挑戰自我極限,做一些從前沒有做過的事情。回憶到最瘋狂的事,他說是當年為了參加第八次全國大露營,和幾位伙伴騎腳踏車從淡水一路殺到屏東科技大學,前後總共五天,烈日曬紅了四肢,只留下一件「白色的汗衫」在身上,那一年,他才大一。
  為人學長時,他也將「挑戰極限」的觀念傳給學弟妹,帶著一幅地圖,標明起點和終點,便領著學弟在北橫公路上爆走,從桃園縣羅浮村hiking到宜蘭,雖然最後只完成了一半的路程,但是設定一個的目標,然後努力去達成它的豪氣,過了許多年之後想起來,他還是覺得非常過癮。除此之外,他也砥礪自己要努力開拓眼界。羅浮,其實可以不只是童軍。
  問到在童軍運動多年的原因,他表示晉級制度的設計,就是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,他一直在學習新事物,雖然在學校團,很多訓練從零開始,但他並不因此覺得停滯,反而將它視為重新組織自己的機會,在這個過程中成長更多。最後,他還鼓勵羅浮們──多多思考,可以大大的成長。


看完了五六年級的故事,那七年級的故事呢?我不寫,等你來說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uscou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